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卻沒有,讓他放枕頭的地方。
(路加福音九章58節;馬太福音八章20節)
這句雖然是一個短喻,但也可以說是一首詩(註)。原來是有押韻,四句對稱的。當中耶穌取生物的簡單生活條件,狐狸有洞,飛鳥有窩,來顯示他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無所有,連簡單的安身立命之處都沒有。所以跟從他的人,若期待從他得到物質上的收穫,一定會失望。
這一句話的發生,是因為有人自動的,向耶穌表明說,無論他到那裡去都要跟從他。因為經文中沒有說明這個人是誰,他來跟從耶穌的目的是甚麼?所以只好從耶穌回答他的這一句話(比喻)裡來分析,而推論出他是一個甚麼樣的人。這個人可能是那種心想跟從耶穌以後,將來會獲得某些利益,某些權利,或者某些地位的人。持這種心態而跟從耶穌的人,在他的門徒中就可以找到兩個。在他們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就有兩個作門徒的兄弟來求他說,將來在他坐上寶座時,讓他們一個坐在他的右邊,一個坐在他左邊(馬可福音十章37節)。
耶穌知道了這個人跟從他的目的,於是用這樣的比喻來拒絕收他為門徒。從這樣的話語裡,我們可以看出耶穌說話的細緻和幽默。他不直接的回答他說,我不要。但用一個婉轉的語言,幽默而不直接的方法,讓對方知難而退。他在拒絕這個人的請求上,竟然用這麼多的心思,用這麼優美的語句,一句含有詩體的比喻。由此可見,即使需要拒絕某些人或事,耶穌也是用心非常細緻的。
保羅的跟從耶穌,並不先放眼於世界的報酬,他將萬事看為糞土,和他一同受苦,同死、同活,以此而期待從上面來的獎賞。忠心的投入上帝國的行列,其結果一定遠超過人屬世的眼光所期待的。
註. 亞蘭語的專家Charles Fox Burney由耶穌的母語亞蘭文分析出,這則比喻是屬三音拍的詩,參陳嘉式,耶穌的話語之美,台北:永望出版,p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