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松院長

   四月六日參加永光化學工業公司董事長陳定川長老的七十大壽,整個感恩餐會溫馨感人,陳長老也贈送來賓人手一冊《僕人領導》。從書名就可看
出這是一本以聖經的觀點談論領導的書籍。
  談到領導力,很多研究領導的學者都定義它為「影響力」,意思是影響他人去完成既定或共同目標的能力。但從聖經的觀點,領導人都不是因他有特殊的氣質(所謂的領袖特質)被上帝驗中,而是他與上帝的關係。這個意思是聖經中的領袖人物之所以承當重任、翻轉世代、完成上帝的救恩計畫,都是因他與上帝建立並維持正確的關係(build upand maintain the right relationship with God)。因著這關係才衍生其它的特質。
  進一步來說,有了這個關係作基礎,培育出凡事從上帝的座標思考,摒棄自己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以及行為模式,然後回到現實的人際世界,將此神人的垂直關係轉化為水平和諧的人際關係。有時,還必須引導、激勵人走向上帝的計畫。
  另一方面,聖經中的領袖人物都不是以領袖自居,而是以僕人自居。這個觀點和世界的領袖的看法截然不同。馬太福音23章11∼12節:「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這段經文隱含著猶太人的「神聖的被動」(divine passive)的思考。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誰使他(她)降為卑呢?自卑的,誰使他(她)升為高呢?當然是主宰的上帝。所以,凡自高的必被上帝降為卑;自我謙卑的,必被上帝升為高。如此,這兩節說明上帝的眼目在察看、在攝理、在掌權。凡是位居領導者的,都必須存心做上帝的僕人,聽從並順服上帝的使喚,照上帝的心意治理、帶領祂所託負的羊群。結合上述兩個思想才是「僕人領導」。
  今天大多數的傳道人都是從神學院畢業的。進入神學院之前的基督徒在上述兩觀念的落實程度是各有不同程度的。若是程度差的,一進神學院在功課忙碌的壓力下,不但未能建立並維持與上帝的美好關係,就讀神學院期間很可能是他靈性的黑暗期,這不是神學院的錯,而是「功夫底子」差。當然,身為院長的我也知道這個情形,我們努力營造靈性操練的環境,盼能改善這個情形,加強神學生的「功夫底子」。
  我個人相信,領導是一種關係。與上帝有美好關係的人,自然會與人有美好的關係。    ■